弘善佛教 > 长沙放生动物 >

重庆放生鱼的地方在哪里,海公上师于重庆沧白纪念堂演讲
点击次数: 274   更新时间:2023-11-05 10:50  【打印此页

一、放生泥鳅在公园能活吗

1、《海公上师于重庆沧白纪念堂演讲》:佛住世时,证道多,以弟子能够如法修也。渐及后世,证道日稀,以学修无方便善巧,法缘不足,故力微也。学法贵精进摄持,深印于心,念念无间,久即相应,名诠熟则能随文入观。修定从念诵下手,是为上法。当其澄神静虑,讽诵经咒即能截断世间杂染,生灭之念,般若净智,自然出生。读生书尤易摄心入定。若能记诵《金刚经》于其文句无有脱漏,心复明照无有散乱,功夫即到纯一之境。

2、念诵乃是止观之门,如来曾言:"凡我弟子,非禅即诵。"故如(疑误,似应作知)宗大师教派,实承释迦老家风也。

重庆放生鱼的地方在哪里,海公上师于重庆沧白纪念堂演讲

3、讲教理者,应学多闻,而难摄持,念诵即可摄持法要。摄持之力,寄于音声及仪形上。心缘名句文身,如理作意,千万义修之,其式不殊,成就如盖显正道无二辙也。

4、密法之中,一一仪轨均含三藏十二部经精深教理。于念诵仪轨时,能摄身口意三业谓之总持。诵一仪轨,当具恒心,不可间断。所谓瑜伽四次不动摇,每日至少须修一座,数年之后,既已纯熟,即可更换较为繁难者。此中有其一贯次第,学人应遵上师教授。

5、念诵、修观、达理,此三者为修任何仪轨所不可少。念诵既熟,其用乃兴,身口意三业清净无倒,始名般若。般若无体,显之于事,亦犹电流无形,发之于灯,所作恰好,即是慧相,念诵为修般若之条件,法从因缘生,因缘即组织也。念诵仪轨时,须摇铃,并结手印者,盖籍以摄持三业,由此即能作观入定。除赞三宝之辞,不得歌音念诵。诵熟则声调和雅,感人至深。念此《五字真言》后,第二步为《上师供》,乃修供养上师之广大资粮,再次为《大威德》等仪轨,专属修定法。仪轨乃成佛之工具,不可见其事相之繁,畏而却步,法缘多事缘少,无明烦恼不除自去。能通三种仪轨,则随修何法,皆易成就,专修《文殊五字真言》即可成佛。文殊译为吉祥,中国为文殊教化之地。密法之中,文殊陀罗尼最为广博,而以"五字真言"为根本,由此可开众生自具之根本智。根本智为灯光,差别智如灯下能作众事。根本智既发,则后得智易起。

6、禅宗不学经教,唯参本来面目,盖从根本智入手也。念诵如铸模型得其大要。又如刻字,愈刻愈深。凡夫之体,即是颠倒,颠倒体上无正知正见,成(疑误,似应作听)经所得之慧,不能成校(疑误,似应作效),故须念诵,使之熏习成种,然后遇事能起作用。

7、无苦之乐即是禅乐。具戒则能解身苦,得定则灭心苦。四无量心属理,布施属事,理事双修,菩提乃圆。于可爱众生应离贪心,于不可爱众生应离嗔心,法界怨亲住平等舍。阿罗汉不修四无量心,不能断尽无始业障。发菩提心者,完全利人。《华严经》中初地见道,始名发菩提心。(此就胜义菩提心说)

8、坛场供养,属事瑜伽。事必具理,理必具事。凡夫身口意三业,以事转之,易成清净,此密法所以重事也。密乘作观境,重重无尽,初学仅得其梗概,其中精微广大之处,非于定中久修,不能明显。

9、《瑜伽师地论》云:"数数如理作意?修。"《菩提道次第摄修颂》即修金刚之要法。六度粗过,由菩萨戒能离,细过由金刚能离。

10、"阿"字表一切法空,月轮表深般若;"的"字乃文殊心要,文殊右手执剑为断及证不生不灭、不断不常、不一不异、不来不去,谓之八不剑,能破我执;左手执梵经帙为教;发结五髻者,顶中一髻,四边各一髻;念咒须发心愿,否则易入魔,《华严经》四十余咒文,能摄华严全义;此中"嗡"字,以己之三业供养本尊,即获文珠清净三业,福智既满即能任运度生;"?"字为法空无相,作宝生佛想则法界一切皆属我有,更何所贪!"那"字断最后微细痴。

二、福建放生鱼去哪里卖

1、《真实名经》专释密乘法相。

2、《上师供》总摄显密,修法甚多至为稀有。其先仅有口授,及至五世班禅,乃缀为文。

3、《文殊大愿》蕴理甚深,乃不舍一众生之修法,我与众生悉共成佛,即是圆顿。常以此愿,刻划于心,及加定力,则成佛易。

4、"普贤十愿"为成己德,"文殊十愿"为利众生,由斯能增上智慧而得佛法应用于事。

5、距今半个多世纪前的八年抗战时期,重庆成为战时中国陪都、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远东指挥中心,使长江上游这座内陆山城一跃而为国际性都市与大后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大批政治人物、文化精英、社会名流聚集重庆,风云际会,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。距重庆市中心40余华里的卫星城北碚(音bèi),经“现代船王”、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规划营造,加之拥有缙云山、北温泉、嘉陵江小三峡等著名风景名胜,因而一时成了陪都居民尤其是文化人流连寓居的地方,被誉为“陪都的陪都”。据北碚地方志介绍,今日北碚还保留了众多抗战文化遗址与名人旧居,如梅花山抗战名将张自忠墓、松林坡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、北温泉陶行知筹建的育才学校、歇马场晏阳初设立的中国乡建学院、老舍旧居、梁实秋“雅舍”,以及复旦大学夏坝旧址、中国第一所电影学校、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等。北碚的魅力曾吸引了众多抗战文化人士,熊十力、林语堂、老舍、梁实秋、端木蕻良、萧红、赵清阁、胡风和“七月派”诗人等一时云集于此,郭沫若、茅盾、翦伯赞、丰子恺、贺绿汀、姚雪垠等先后到育才学校讲学,冯玉祥、黄炎培、冰心、田汉、艾青等经常来往于渝碚之间,陈望道、周谷城等在夏坝复旦执教,以后吴宓也来到北碚相辉学院。一大批影响过中国现代文化的名著如《中国文化要义》(梁漱溟)、《四世同堂》(老舍)、《雅舍小品》(梁实秋)等,都是在北碚问世、从北碚传播出去的。北碚虽小,真可谓“小城故事多”。由于有这样一段特殊历史,因而在北碚民间经常会发现珍贵的现代名人书信、字画、手稿以及抗战报刊、图书、文物等。民间一度流传,北碚缙云山上的缙云寺,有一册100多位名人题署的抗战墨宝,“文革”中被造反派烧毁,但也有人说流落在外。在“收藏热”不断升温、名人字画价值飙升的90年代,这一墨宝自然成了众多淘宝者搜寻的焦点。于是,缙云山上不时会出现神秘兮兮的人物。

6、缙云山为西南名胜,茂林修竹,九峰竞秀,云雾缭绕,向有“川东小峨眉”、“植物王国”之称。南朝刘宋时期缙云山开山建缙云寺、温泉寺,使此山成了西南佛教重镇。据传唐代诗人李商隐雨中游缙云,夜不能寐,口占一绝,留下了《夜雨寄北》的千古绝唱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缙云禅寺伴随暮鼓晨钟穿越漫长时光隧道进入二十世纪,千年古刹经受历史风雨浸蚀眼看气数将尽,却未想到三十年代初因一位大师的到来,而得以重现佛光,名扬天下。这位大师就是太虚。

7、太虚(1889-1947),浙江海宁人。俗名吕沛林,法名唯心,字太虚。毕生以振兴佛学、改革佛教、研究佛理为职志。早年曾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,主编《佛教月刊》,鼓吹“佛教复兴运动”;以后游历欧美,宣讲佛学,在巴黎筹组世界佛学苑,开华僧赴西方传播佛学之始。

8、1930年深秋,太虚大师云游来到重庆,适逢刘湘通令川东各县佛教会派僧侣入藏学法。太虚认为与其派往游学,不如就地设院,于是与重庆市市长潘文等共同发起筹建佛学苑,并接受缙云寺,辟为院址。经过将近两年改造修建,佛学苑于1932年8月20日正式在缙云寺开学。太虚亲任院长,定院名为“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”,立院旨为:“研究汉藏佛理,融洽中华民族,发扬佛教精神,增进世界文化”。缙云古刹从此成了中国现代佛教与汉藏佛学的研究中心、众僧向往的圣地。

9、太虚既是佛学大师,也是一位力倡“人间佛教”的社会活动家,与各界多有交往。抗战期间,他提出“武力防御,文化进攻”的口号,号召佛教徒献身抗日救亡运动。同时,他还邀请学者名流上山讲学,让僧侣师生了解世界。其时,重庆城里的不少著名人士如于右任、冯玉祥、郭沫若、马寅初、老舍等,都曾上山讲学,梁漱溟、顾毓(王秀)、田汉、梅贻琦以及孔祥熙、张治中、张群、易君左等也曾上山游历,还有不少外国来宾、远方僧侣。雅好诗词文墨的太虚在与客人谈经论道、品茗吸纳之余,自然不会忘了请他们题署留言,以作永久纪念。于是日积月累,存下了一厚本名人墨宝册页,被视为缙云寺的镇寺之宝。

10、抗战胜利后,太虚大师于1947年离渝去沪,3月17日不幸因中风在上海玉佛寺圆寂。此后汉藏教理院改由法尊法师执长,一直坚持到1951年因办学经费无着而停办。沧海桑田,世事变幻,缙云寺在以后的岁月中声光不显,只有那册墨宝记载下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