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弘善佛教 > 城市分站 > >

放生最慢多久有感应 舍命护生得到善果的故事

来源:未知   作者:不详 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08 17:54   点击:330次
摘要:法尚在七十八岁那年的二月十四告诉众僧:“地藏菩萨来到我的房里,说我即刻舍报可生忉利天。”修行人发菩提心,行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的菩萨行,长养慈悲心是最重要的前方

他的父母一生都以屠羊为生,眼中只看得到宰羊所得的利益,怎么说也不愿意放弃这个赚钱的行业。两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恳求,便商议出一个妙计──无论如何一定要让孩子有勇气持刀杀羊。于是他们将孩子和一头羊、一把利刃,一起关在屋中,并恐吓孩子:“如果你不杀了羊,就让你无法出来见到天日,也不让你吃任何东西!”

被父母关在屋内的孩子,看著这头茫然无助的羊,再看看一旁的刀,想著:“我如果杀了这只羊,将来必定终生都要从事杀生的行业。这是何等残忍的事,我岂能为了自己,而杀害这些无辜的生命?”于是便拿刀结束自己的生命,希望藉由自己的舍身,能让父母有所觉悟,从此停止屠杀的行业。而这孩子也因舍身护生的善行,死后即得生天的善果。

杀生,是指故意断绝有情之生命。众生都爱惜自己的生命,小至蜎飞蠕动的虫蚁,也一样畏惧死亡。佛菩萨教导我们应以慈悲心,平等看待一切众生。不杀生,即是尊重一切众生的慈悲、平等心。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,就在这念不忍众生受苦的慈心。

古德有偈云:“千百年来碗里羹,冤深似海恨难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听屠门夜半声。”可知世间的刀兵战火,众生遭受烽火连天的无情杀劫,都是由于杀业所造成。人与动物不断地互杀,彼此生死辗转于六道之间,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永无休止。有一次寒山大师经过一个村庄,一户人家正好在娶亲。当时这户人家中高朋满座,主人杀鸡宰羊宴请宾客,客人们吃得正欢喜时,寒山大师却于门前放声大哭。主人问他为什么哭泣?寒山大师便念了一首偈子:“六道轮回苦,孙子娶祖母,牛羊为上座,六亲锅内煮”,来表达众生无始以来互相食啖杀戮的悲惨。

《楞严经》有云:“以人食羊,羊死为人,人死为羊。如是乃至十生之类,死死生生,互来相啖,恶业俱生,穷未来际。”“汝负我命,我还汝债,以是因缘,经百千劫,常在生死。”可见六道众生实可悲,不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,而一再地胡为妄作。若能明白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有亲眷的关系,都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,怎么忍心去杀害他们呢?

孟子云:“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,是以君子远庖厨也。”想想一只动物临死之前的嚎啕哀叫,心里是何等悲伤无助!《梵网经》云:“若佛子,故食肉,一切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断大慈悲佛性种子,一切众生见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,食肉得无量罪。”基于慈悲心,护念这些动物的苦,知道众生都有佛性,有这样的正知正见而发心吃素,就是慈悲。更进一步,连一只蚂蚁、蚊子都不忍心伤害,积极地护生、放生,就是真正的慈悲心、平等心。《朔州菩萨偈》云:“劝君勤放生,终久得朔州,若发菩提心,大难天须救。”修行人发菩提心,行“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”的菩萨行,长养慈悲心是最重要的前方便。

地藏灵感

(一)

唐代僧人法尚,三十七岁出家于华州慧日寺。

在家时他是个猎人。一天,他打猎的时候看见树林里有异物放光,下马仔细察看,发现一段一尺多长的朽木,就没有理会它。等走远了回头再看,原来的地方还在放光,心中觉得稀奇,便把朽木放置在树杈上。

回家途中,他发现一只老虎,策马追赶,不料弓弦竟然断了!老虎回头扑来,他惊惶逃跑,谁知胯下的马突然跌倒,把他掀翻在地。他吓得魂飞魄散。

迷茫中,他看见一位形状丑陋的和尚出来把老虎赶跑了。

他问和尚:“你是什么人?”

和尚回答说:“我是地藏菩萨。树林里的朽木就是我的身体。你的曾祖父曾在这里建寺造像,现在寺院已经破败,我的像也朽坏了,只剩下像内的木心。你是他的曾孙,所以能看见我的光明。”

他把朽木粘合上泥土,塑成地藏菩萨像,同时着手在放光的地方建造慧日精舍。

法尚在七十八岁那年的二月十四告诉众僧:“地藏菩萨来到我的房里,说我即刻舍报可生忉利天。我对菩萨说:‘天上是五欲境界,快乐无比,万一迷失菩提,难望遇佛。我只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’菩萨回答说:‘随你所愿吧。如果想往生西方净土,应当专心称念阿弥陀佛一日一夜。’我听后,从昨天起,专念阿弥陀佛,现在我就要往生净土了。”

说完,他合掌面向西方,安然而逝。(释惟方《地藏菩萨本迹录》)

(二)

不久前,有一个二十八岁的男子去世了,八十岁的老爸爸伤心欲绝。

他为爱子诵《地藏经》,诵着诵着,他看到地藏菩萨锡杖顶端有个明晃晃的光圈,光圈里,地藏菩萨手里抱着他的儿子,把他交给了阿弥陀佛。

老爸爸这时觉得很安慰。(《莲花会刊》第67期节录)

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·称佛名号品》中,释迦牟尼佛将称佛名号的方法付嘱地藏菩萨,以度脱未来众生,满足大悲本怀。

念佛一法,千经万论,处处指归,当谨遵佛语,专心行持。

标签:

    最新文章
    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