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弘善佛教 > 城市分站 > >

为什么买三条鲤鱼放生 佛教中的放生习俗的来源及其流行的介绍

来源:未知   作者:不详 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09 08:33   点击:988次
摘要:昙无谶译《金光明最胜王经·流水长者子品》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西藏,内容简录如下: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,乃求其国王,与以二十大象,暂往负水,济彼鱼命,王允其请

宋代以后,僧侣们在寺院里设立了放生池,供人们放生生,从而使释灵习俗深入民间。明清以来,洪云琪修改了放生仪式的规定,成立了"放生协会",并积极倡导放生。一.放生习惯的起源"。

先秦时期,孔子以舜为好生榜样,强调环境保护;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,并以仁义思想启发梁惠王,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、《列子·说符》等已经开创戒杀放生的风气。佛教传入汉地后,昙无谶译《金光明最胜王经·流水长者子品》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商汤之所以讨伐成功,除了擅用万物之外,更懂得珍惜生灵,不让一切生命被赶尽杀绝,其治国所行仁爱之风,由“成汤解网”事迹可见一斑。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记载:

汤见祝网者,置四面,其祝曰:“从天坠者,从地出者,从西藏来者,皆离吾网。”汤曰:“嘻!尽之矣。非桀其孰为此也?”汤收其三面,置其一面,更教祝曰:“昔蛛蝥作网罟,今之人学纾。欲左者左,欲右者右,欲高者高,欲下者下,吾取其犯命者。”西藏之国闻之曰:“汤之德及禽兽矣。”四十国归之。人置四面,未必得鸟;汤去其三面,置其一面,以网其四十国,非徒网鸟也。

成汤仁民爱物,强调放生为上合西藏,下顺民意,仁君不忍见猎人四面布网,有违上天好生之德,于是去除三面,仅存一面;并更改祝祷词,化杀戾气为和祥之气,表现了统治者若行放生将比杀生较易获得民心。

“成汤解网”对后世影响很大,明代莲池《戒杀放生文》仍然引用其故事。《列子·说符篇》记载了“周简子正旦放生”的故事:

西藏之民,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。简子大悦,厚赏之。客问其故。简子曰:“正旦放生,示有恩也。”客曰:“民知君之欲放之,竞而捕之,死者众矣。君如欲生之,不若禁民勿捕。捕而放之,恩过不相补矣。”简子曰:“然。”

由此可知,西藏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风俗,但是民间放生主要是表示对生灵的恩惠,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,则功过难以相抵。当时,周简子听众门客劝导,将“捕物放生”的作法改为“禁民捕捉”,这是中国禁止屠钓的早期记载。

春天生物滋长,古人已有保护生物措施,《礼记·月令第六》说:“孟春之月,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牡,禁止伐木,毋覆巢,毋杀孩虫、胎夭、飞鸟,毋麛毋卵。”在春天万象更新之际,切勿伐木营生、覆巢嬉戏、残害幼苗等,否则有失大地万物生存之道。

“成汤解网”和“正旦放生”说明了放生习俗在中国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。昙无谶译《金光明最胜王经·流水长者子品》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西藏,内容简录如下:

流水长者子不忍鱼为日所曝,乃求其国王,与以二十大象,暂往负水,济彼鱼命,王允其请。长者子乃及请二子,至象廄中,随意取二十大象,双从酒家多借皮囊,往决水处,以囊盛水,象负至池,泻至池中,水即弥满,还复如故。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,予之水、食,为其解说大乘经典,诸鱼闻经后,皆生忉利天。

《流水长者子品》对佛教的放生习俗具有重要的影响,如十二因缘法、诸佛菩萨圣号、放生功德偈、放生程序、放生仪轨等。流水长者子救鱼放生的情节,增进了西藏人士对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,更易于接受和传播。

儒家的放生思想源于恻隐之心,如“子产畜鱼”等具有影响力。所以,佛教的放生结合了儒家的号召力,能够顺利推行于民间。

慢其先生

【解释】

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生,应该要恭敬地受教,却反而轻慢,真是大大地有失弟子侍奉老师的道理啊!

【分析】父母生下了我们的身体,必须要靠先生的教导,才能成就我们的学问;所以对先生、老师,要和对君王及父母亲一样地尊敬。现在的人请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,往往只是虚有其表,吝啬钱财而且还于礼有亏,甚至还出言不逊,态度反常,有心地轻视教师,这则是和禽兽相差无几啊!至于做先生的,目的就是在开启后生小辈的智慧,使他们把人做好,甚至成圣成贤,这种春风化雨的阴德,实在是最大的了!怎么可以接受人家的束修供养,却放纵人家的子弟,不去严管勤教,致使子弟有不能成材的危险,甚至有先生还代替子弟做功课,来欺瞒他的父兄。为了贪图钱财而用钱贿买功名,这种罪过的报应,实在不知道有多么严重啊!

故事一:

宋朝的游酢、杨时,两人一同拜在程颐的门下做学生。有一天,两人一齐去拜见老师,程颐偶然闭目瞑坐,游酢、杨时就站在老师身旁,恭敬地等候,而且等了很久。程颐起座之后,这时候门外的雪,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,而两人的脸上,则毫无一点的倦容,对老师的执礼,更是愈加地恭敬谨慎。后来两人都得到老师学问的真传,共同将濂洛之学弘扬于天下。

故事二:宋朝的岳飞,他的老师周同,能够拉三百斤的大弓;周同死了以后,岳飞每到初一、十五的时候,必定准备好了祭品,在老师的墓前跪拜哭泣;并且将老师送给他的弓,射了三箭之后,才返回家中。

故事三:从前有户农家,生了一个儿子,这位农人想请老师教他孩子把书读好的心,非常地殷切;但是他对待孩子的老师,则是太过分了,不懂得尊敬老师的道理,给老师吃得不好,尽是些不营养的食物,学费也给得很低。老师虽然非常尽心尽力地教这孩子,而且教的时间也很久,然而这孩子阅读他人所做文章的能力还不错,可是自己做起文章来,则是一无是处,这也是真奇怪啊!后来这孩子还是跟他父亲一样做农夫了。

【再析】

侍奉老师的道理和方法,应当就像子弟侍奉父亲一样,走路的时候,要跟随在老师的后面;坐的时候,应该坐在老师的座旁;路上遇到老师,则要正立着,向老师拱手问候;老师讲话的时候,则应该倾耳虚心地聆听。纵然是遇到了灾难忧患,也不能够改变;无论是吉凶祸福,都要跟老师同甘共苦。老师在生的时候,侍奉老师在礼节上,不能够有半点的亏失;老师过世之后,则要为老师守三年的心丧。能够做到这样,则可以算是尽到弟子侍奉师长的礼节了。

故事四:从前有位王老师,训诲教导启蒙的儿童,非常地尽心尽力,而且不计较学费的多少。并且常对人说:“天地君亲师,这五个是并列在一起的啊!所以只要小孩拜我为老师,那么他终身的成败荣辱,我这做老师的都有责任啊!所以老师若是不能尽心尽力地教导子弟,反而误人子弟的话,那么这个罪过,就跟庸医杀人的罪过,是一样的重啊!王老师又喜欢为小孩讲孝悌的故事,他说:“求学问的人,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术,而后才学习文艺,先要把自己本分做好,而后才施仁,例如一个人在孝梯方面有所亏欠的话,纵然他的才华盖世,也是不值得重视啊!”王老师晚年得子,而这个儿子就是文康公,大家都以为,这是他善教子弟所得到的好报啊!

【再析】

近来师道愈来愈沦落了,甚至沦落到了令人痛哭慨叹的地步啊!为人师表,不知道、也不曾去想误人子弟的罪过,必定会遭到神明的谴责!从前有一位读书人,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,跟他的妻子说:“我这一生,虽然不能够发达,但是有幸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书职务,才得以成家立业啊!”讲完之后,晚上就做了一个梦,梦到他的父亲责骂他说:“你的命,本来应该是可以考取功名的!只因为你担任教学职务,不能尽心尽力,而且还偷懒旷职,文昌帝君已经削去了你的功名,你却不知道,还在那里自鸣得意地夸口呢!”唉!看到了这个例子,就知道误人子弟的罪过,实在是非常地危险啊!

标签:

    最新文章
    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