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善佛教 > 放生心得 >

西安哪里能放生蛇,西安佛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传说
点击次数: 607   更新时间:2023-11-16 15:39  【打印此页

一、放生能积福吗

西安哪里能放生蛇,西安佛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传说

1、西安佛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传说

2、什么是佛教?佛是梵语“佛陀”的略称,指释迦牟尼;教是梵语“阿含”的义译,指教理。总而言之,佛教,即释迦牟尼的教理。

3、历史相传,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的古迦毗罗卫国,迦毗罗卫国译名黄发之国,佛教是当时该国王太子释迦牟尼在公元前544年前就创立的。544年佛灭度后,门下弟子迦叶、阿难及优波离等,集结经、律、论为三藏十二部大藏经卷。这些经典从此流传后世,至今一直成为佛教四众弟子修行宝典,并作为佛教徒在教理教制上依据的根本法典。假如离开了教典,四众弟子就无教可依无法可传,也就无法保持三无漏学的真实行持。根据以上情况,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西安佛教的传承情况和过程。

4、西安佛教在周秦汉代期间的传说

5、在西安地区佛教尚未传来之前,史书记载的佛教传说故事很多。首先,《周书异记》这部书上就记载说,在西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有五色祥光横贯日轮,王问太史苏由为何祥瑞,太史说,西方有大圣人曰佛,降生人间,千年后其教传来是中。又《列子》书上说,太宰问于孔子:“夫子圣者欤?”孔子说:“圣者某岂敢,某闻西方有大圣人名佛,不言而治,不怒而威,浩浩乎民无能名焉。”

6、始皇统一六国后,西安属秦都,有印度阿育王派遣室利防等高僧,来秦送经像。始皇以为异国之人,遣之令走。这些都说明在公元前二百年中,中印两国在佛教活动中的交往史实。

7、更至西汉哀帝时,月支使者尹存来汉。因给博士子弟秦景宪口授浮屠(又作扶屠,都即后来的佛陀同音)经,当时西汉都城,在今西安境内,西汉都城遗址,今属西安市汉城乡所管辖。说明在佛教未来中华之前,已和西安地区往来频繁。

8、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七年,即公元64年,摄摩腾、竺法兰二印僧始受请来白马寺译出(四十二章经)。从此中国始有佛教寺院。上述活动虽然是通过西安的交往,据户县罗汉寺碑记载,曾建白马西招提院,但是西安还没僧寺存在。直到桓帝建和年中后,安玄、支谶译出大乘小乘诸经讲学,始有洛阳朱士行首先出家西行取经。此后,汉僧出家者日多,西晋初年,有帛远法祖,始在长安建立精舍,有黑白(僧俗)几知人来精舍从学。至西晋末年敦煌竺法护在长安青门外建立敦煌寺译经讲学,第一译《正法华经》就在这时译出。今天从白马寺看腾、兰二师译《四十二章经》后,迟至百年始译大小乘经,至帛远、竺法护后,始有六家七宗讲大乘般若学说,佛事随之大开,如弗如檀代师送经,曹子建制梵呗等。一直到公元401年罗什进关,西安佛教以及当时全国佛教,才全面摘通性空缘起的般若精神。

9、后秦姚兴弘始三年,鸠摩罗什应姚兴邀请入关住当时逍遥园大草堂译经讲学,关中及全国来从学者号称及门三千。其中生、肇、融、睿尊称四圣,多至八百狮子吼秦川,极一时之盛。至此,长安佛教的隆盛,为前所未有。在译经方面,也由直译而兼深入文质并茂的意译,使读者随文深入而百读不厌。由此什公之后,凡读什公译典的人如天台、三论宗祖师先后挺出,像岭南六祖由闻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一悟而绍祖位,可见译业之盛,开佛绍祖不虚传也,其次般若六家七宗偏而不即,由什公新译确立缘起自性空,成为义解陈迹而终止。可见什公新译既合佛语义合祖心。因此,中国佛教八宗、十宗之先后发展完成,大都是在罗什译著启导下发展起来的。像天台宗田受“因缘所生法”的四句偈启发,而确立了三止三观等,光辉万世。因此说罗什大师对中国佛教贡献很大。

10、自从罗什大师以后,经魏、晋、南北朝直到隋唐,都是在罗什大师缘起论影响下繁衍发展着。像戒律宗,由罗什的《十诵律》开始,而至道宣的南山律结束至今畅通流行。又像禅宗以什译《金刚经》的“无住生心”指证禅道于今日,犹且不离灵山拈花面目。但是摄论宗、地论宗、天台、三论、俱舍诸宗,直接间接都和什公登山一呼,十方响应有关。

二、江西哪里放生青蛙

1、由于西安佛教在魏晋时竺法护和罗什,特别是罗什大师所译经卷,为后来宗派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功莫大焉。从此王公大臣崇佛建寺为民祈福,比比皆是。如长安前秦苻坚,崇信道安法师建议,派大将吕光前去龟兹迎回罗什。后秦姚兴供奉高僧三千多人助什译经,这些高僧并将长安佛教带至辽东北海交广等处,有名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,道安弟子庐山慧远大师送客不过虎溪,传为千古佳话。所以长安罗什大师不仅功在长安,而且是在当时已功遍天下并流传后世。

2、隋唐时西安佛教的宗派学派

3、隋唐时代的佛教,首先是隋代的西安佛教,因为当时是隋代建都在今日的西安,更主要是隋都西安大兴善寺,以五众的组织主管天下佛寺及僧。五众是:大论众、摄论众、及禅众等。就是当时讲经论,坐修禅定者,统以大兴善寺五众为领导。由此大兴善寺实质是隋代的国寺,有管理天下僧众的职权,南山道宣律师说:兴善大殿铺基十亩,可容万僧诵经。说明隋代当时国内外僧众云集,每至国家办大佛事,僧众经常过万,故今碑文上犹有曾住僧二十万之传说,信非虚构。在北周时前天台宗已由慧文、慧思两代建立了三谛禅观,建立五时八教学说而完成天台宗旨而成天台宗,受到南陈尊重。而与三论等各宗派一视同仁,并为吉藏在长安曲池坊新建慧日道场,更表彰灵感赐光明寺和信行异行初兴的三阶佛教法亦与优存,说明隋之宗教特别是佛教受到的支持尤多。

4、唐初高祖建国后,即下诏沙汰佛教,可见隋代佛教发展很快。过于不久,玄武门兵变后,太宗执政,去沙汰佛教令,励精图治扫灭隋之各路叛国军兵而统一国土,奠立了唐代帝国位置。唐继承隋长安首都帝业,而其国威远达国外比汉代过之。在这样的形势下,玄奘大师远行西域朝演佛学,是与唐帝国版图扩大国威远扬相适应的。因此,戒日王托玄奘归国致候太宗者,即两强互重而交盟和好之意也,果然,太宗闻知遣使通好,确立中印友好终唐之世成为友好之邦也。

5、玄奘大师代表了唐长安古都,为国为教做了前人没做过的好事,不只受唐印两国交赞,就是在现代也有学习价值。至于大师教尊唯识和罗什缘起自性空,好似分道扬镳,实际是一家崇有一家尚无,根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,谁也离不开谁。所以奘尊唯识转八识成四智正是建立缘起的真实功德。若无四智三身的功德,佛佛相传皆成空花兔角,这样就连威音王佛及恒河沙佛都落人因果断灭中了,这是成何境像。所以奘师讲的八识王所,正是转识成智深入佛海捷径。后来六祖的八识颂末后二句说:“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”正是中观和唯识两家注脚。

6、由于中观、唯识两大学派的影响,所以华严宗由杜顺、智俨、贤首到清凉、圭峰而大成。三论、戒律、净土、真言、唯识各宗,遍传海内外。这时长安佛教,也是在今日的西安古都,放出了当时佛教界的万丈光芒。

7、印度曲女城的无遮大会是在当时五印共主戒日王主持下召开的,因而特请支那法师玄奘立论主持会。奘公应王请,立真唯识量悬金牌于大象游行大会18日,无人提问,于是大会尊师为大乘天及解脱天,说明菩萨声闻两派同尊。真唯识量原文如下:真故极成色,定不离眼识,自许初三摄,眼所不摄故。

8、佛家唯识宗讲:①现量。②比量。③非量。现量是无思维语言的知识,如人饮水冷暖自知,不能告人度数高低。比量是以此物比知彼物,如此处有火,因有烟而比知,玄奘真唯识量,属于比量——就是因明的宗支因支喻支——的比量知识。非量,是错误认识,故称非量。如以雾为烟,将水作火,故称非量。曲女城无遮会,就是进行这类性质的辩论会,所以因明三支好似西洋的大小前提三段论法,但细节不同。

9、从上述情况看,唐古都长安,以玄奘为首的大师,在西游印度中讲佛学成绩不愧青出于蓝,由此,博得戒日王赏识,使中华印度世代联好,功莫大焉。

10、唐代的古都长安佛教,不只是奘公业绩所启,主要兼及诸宗愤发,像南禅能祖,因什译金刚经中的“无住生心”得神那法,表现于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染尘埃”。大乘八宗面向长安以及国外朝、日等国并遍及全国。所以像今日法门寺佛指地宫众宝证明王朝敬佛,非文起八代的韩公所能承担也。人类文明是不能靠一学一派,必须由人类发挥自身能量而创造,佛教是敢于自己创造的宗教,如玄奘和慧能都走的是教内自己创造的道路。韩公能否领会,时代造英雄,谁也不能代替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