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善佛教 > 放生心得 >

给病人放生回向,简单的放生回向文
点击次数: 682   更新时间:2023-11-23 13:36  【打印此页

一、澳门适合放生的地点在哪

1、放生已。对佛像前至心礼拜。白言:

弟子某某,一心皈命,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。

我遵佛之明诲,今行放生,已得若干善业,以此功德,愿我罪业消除,冤衍解释;所修善根,日益增长;命终之际,身心安稳,正念分明,蒙佛接引,生极乐国。

七宝池内,莲华之中,华开见佛,得无生忍,具足佛慧。

以大神力,凡我所放一切生命,以及十方无尽有情,尽得度脱,成无上道。愿佛慈悲,哀怜摄受。发愿已,念佛或百声千声万声,随意多少。

2、圣严法师答:佛教确切相信,自己所修的功德,可以回向给他人。

3、所谓回向,就是从自己的方面,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,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,这在上面一节中已经大略说过。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;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(如镜或金属体)的折射,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,室内的黑暗处,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,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。

4、同时,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,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,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:一盏灯,可以点燃许多灯,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,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。

5、因此,凡是正信的佛教徒,每做一桩功德,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,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。

6、回向是修行大乘佛法的重要法门之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。《华严经》普贤菩萨有十大行愿,最后第十行愿就是“普皆回向”。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里所述,十信位菩萨有“十心”,便有回向佛地的“回向心”。

7、《四十二章经》云“譬如一炬之火,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”我们造善的功德力虽然微弱,也就像用我们手中的烛光,虽然微弱,但可以去点燃他人手中的蜡烛,灯灯相传,使各处大放光明。

8、回向不但不会令功德减少,反而可以扩大我们的心量,令福慧倍增。相反,若是不回向,就像挣了钱,边挣边花,没有存银行,功德资粮很快散尽。因此,只有发菩提心挚心回向,才会把福报转为无漏圆满的功德。

9、佛法应缘一切智,以大悲为上首;修行布施,则能摄受一切智慧,疾无上菩提。

10、心理学爱是满足人性需求的方法中最合理、最具创造性的方法。它带给我们自在、丰足和神采奕奕的生活体验。爱的本意是给予而非接受。是一种能力而非教条。爱的要素是关怀、负责、尊重和知识博爱是布施的一种,它是人类天赋的情感,是自己与别人间情感的关系,其品质端视人格是否健全而定。有些人表现的爱是完美的,有些人表现的爱却有缺陷,有些人的爱表现了生命的光辉,有些人所表现的爱却损及生命的成长和人格的完美。一般言之,接受和占有的爱容易破坏个人心理的统整;拥有和控制性的私爱容易演变成暴力和纷乱。只有根据佛法中慈、悲、喜、舍“四无量心”所发的爱才是真爱,它表现出人类的生命力,提升人性尊严,成就现实的人生。

二、道教放生科仪课本

1、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;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,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。

2、简单地说,慈就是给予别人幸福,悲就是协助别人消除痛苦,喜就是给予别人欢喜,舍就是无所求而行于布施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“慈名爱念众生,常来安稳乐事以饶益之;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、心苦;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喜欢;舍名舍三种心,但念众生不憎不爱。”

3、一念智的时候,爱成为慈悲,所以常生智慧;一念愚的时候,它化为私爱,因而成为烦恼,私爱即是爱执、爱欲、爱见、爱法。上述属于有为法的爱,无疑会障碍心灵的成长,破坏心理的平衡,因此它是烦恼,是业力的根源,是大智慧的障碍。博爱即是人性之光,是智慧和实现的动力,是安全感和自在的来源。因此,我们不能怀疑爱的价值,相反地,我们应确认博爱的本质,以“四无量心”去行博爱、去救世、去奉献、去普度众生。现在我们要从心理历程上来检讨爱的性质,将它弄个明白,好使我们在修持上有个遵行的理则。

4、人的诞生,无论就全人类或就个人而言,都表现了从一个确定稳定的情境中被抛出,这个抛出代表两个特有的涵义:其一是理性思考的出现,使他意识到自己与别人是分离且对立的;其二是他离开了原有朦胧中的安定情境,面临着孤立、多变和不安。人一旦意识到自己之孤立和不安,就必须设法和他的同胞建立关联,或设法在本周景物中找寻安全感,这种寻找安全感的情感,便是爱的原始动力,而最原始的爱执和最完美的博爱都由这个原始情感演化出来。它对人生而言,既是心理生活的需要,又是生命的活力,它可以演变成政治统治、军事征服、逃避强迫性工作、对神的迷恋、对物的囤积;同时也可以化为慈悲、温柔和博爱。

5、帮助别人不但需要知识和智慧,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所求,没有居功的用心,只有这样的布施行为,才会为自己带来丰足感和自在感,而使智慧衍生更丰富的智慧。

6、倘若一个人的给予是有所求的话,则不论所求为何,均非完美,因为只有无为的爱才是由清净心所发出的爱,才是自我实现所发出的真爱,这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“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”的本义。

7、博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占有,给予是自我实现的开始,它的过程是丰足和喜悦,它的终点是人生的圆满和自在。给予只有在懂得“无用之用”的人手里,才真正表现了生命的光辉。(出处:《清心与自在》)

给病人放生回向,简单的放生回向文

8、自己所修的功德,可以回向给他人。

9、所谓回向,就是从自己的方面,回转朝向他人的方面,这是属于心力的感应。这是由于自己的心力通过诸佛菩萨的愿力而达于所要回向的对方;这像天空的太阳光通过反射物(如镜或金属体)的折射,便可使户外的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黑暗处,室内的黑暗处,虽未直接曝晒到太阳,却已接受了回向而来的太阳光。

10、同时,虽把功德回向给他人,自己的功德仍然丝毫不损,这在佛经中有一个比喻:一盏灯,可以点燃许多灯,这盏灯虽然点了许多盏灯,却不会因了点燃其他的灯而就减弱了自身的灯光。


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