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善佛教 > 放生心得 >

北京朝阳公园能放生吗,北京智化寺「京音樂」發源地
点击次数: 478   更新时间:2024-03-26 11:49  【打印此页

一、好用的放生工具

1、從明代開始智化寺藝僧已傳至二十八代

2、大太監王振當年邀得明英宗「敕建」之封號建寺後,為了使其「手握王爵」的權力得以向世人展示,擅自把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院訓練僧人演奏傳習,即佛教樂曲「京音樂」(又稱經音樂),這就是北京智化寺「京音樂」的由來,迄今為止已有五百六十多年的歷史。

北京朝阳公园能放生吗,北京智化寺「京音樂」發源地

3、在王振被殺之前,頗受皇室厚待的智化寺藝僧,無論從人員的規模、演藝水平、培養模式等方面,均有了一個比較規範化的套路,從而使樂手訓練合成有章可循。所以在「土木堡之變」中王振一命歸天後,藝僧們並沒有出現混亂局面,反而較比從前更為刻苦的在寺中自覺演練,最終走上一條以音樂謀生計代代相傳的道路。

4、歷經風雨滄桑,智化寺藝僧對「京音樂」的演奏和研究探索從未中斷過,現寺內仍完整如初的保存著清初康熙年間的「京音樂」的古老手抄本曲譜,以及藝僧們幾個世紀以來演奏時使用過的相關樂器。如製作於明代成化年間的雲鑼、笛、管、鼓等成套樂器一應俱全,還保留一批原汁原味的曲牌達一百五十個之多。從明正統十一年(一四四六年)開始至今,智化寺藝僧門徒已傳至二十八代,能熟練演奏的古曲約五十個,像吹奏曲《小華嚴》、法器打擊樂曲《粉蝶兒出六條》、吹打結合的套曲《垂絲釣》、《畫錦堂》、《金子經》等。

5、‧智化寺藝僧掌握一種名叫「阿口」特殊技巧

6、五百餘年來,智化寺招收藝僧嚴格以至苛刻的老模式不變,一律只招十二歲以下的童僧,入寺須經過前後七年嚴之又嚴的訓練,再經多位寺內權威藝僧的嚴格考核合格,方可正式出徒成為樂手。為了適應日後各種不同場合的演奏需要,僧人學徒期間首先要學會站、坐、跪、走四種演奏姿勢這一基本功。與此同時,每天還要在師傅的指導下,連續吹奏唪誦四個小時,並且要始終做到韻真情滿、字正腔圓、精力集中。作為演奏智化寺京音樂的藝僧,還要掌握一種名叫「阿口」的特殊技巧,而這種技巧只有經師傅口傳心授才能學會。因此,入藝的僧人都知道,不會使用「阿口」,有譜也不會演奏這裏的古樂器的。

7、‧「京音樂」是「中國音樂活化石」

8、「京音樂」是唐宋年間的曲子與民間音樂、宮廷音樂完美融合的經典之作,它在曲譜、發聲、樂調、樂器的演奏技巧等方面,都有多處繼承唐宋樂曲的精髓並含有原裝性質的內涵保存下來。特點是以管樂器為主奏樂器,輔以雲鑼、鐘鼓,曲調悠揚深沈並舉以樂曲結構編排嚴謹但又富於變化而著稱於世。從古到今,智化寺「京音樂」堅持遵循傳統的保守性這一老規矩不變,它既不接受其他音樂的影響和滲透,同時也十分防範京音樂的外傳,所以才得以能按歷史的原有風貌保留下來,並有「中國音樂活化石」之美譽。

9、「京音樂」的最大優點是保存了宋代古樂甚至更遠的隋唐燕樂的遺音,為國內、國際都十分罕見的完整、準確、真實的古代音樂資料,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學術研究價值。據有關專家介紹,智化寺的京音樂和西安城隍廟鼓樂、開封大相國寺音樂、五台山青黃廟音樂、福建南音一起,同屬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音樂。

10、如果把智化寺的京音樂與日本的佛教音樂兩者加以比較,就會發現京音樂較之後者更富於戲劇性和觀賞性。它具有濃郁的民間氣息和天堂般的美妙動聽之感,演奏風格古樸、典雅、浩瀚、深沈、悠遠,給世人以極大的藝術華美的享受。

二、放生下午好还是上午好

1、中国汉地建筑受于周之制。《考工记》云:“天下之地势,两山之间,必有川矣,大川之上,必有途矣。”川字形布局,象征河流百川,有芥子纳须弥的含义,寺院就是大千世界,故川字形建筑里突出主次的关系,这只是佛菩萨在成就上的差异,丝毫没有伦理上的差别。梁思成先生认为:“以多座建筑组成的庙宇,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,对称布局,其所注目重者,乃主要中线之成立。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之,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。”

2、山门、殿堂、楼阁等不同类型建筑合成庭院。把建筑分解成最小的基本单元——间,间与前面的空间——院,组合成院——间的建筑模式,这虚实的空间有水墨画计白当黑的审美理念,而在佛教中体现了“空与无”的思想内涵。寺中重要的殿堂一般都排列在中轴线上。

3、到广济寺朝礼的人们第一眼让人注目的是天王殿。这里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,象征着“风调雨顺”。中间为明代铜弥勒像,与各地寺院看到的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开口常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”的布袋和尚像不同。布袋和尚只是传说中弥勒佛的化身形象,广济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——天冠弥勒。

4、广济寺最大的殿堂是“大雄殿”。《法华经·从地涌出品》:“善哉!善哉!大雄世尊”。大雄是佛陀的德号,即伟大之英雄之意。佛具大智慧,能降伏魔障,故称大雄。广济寺大雄殿是帝王所敕建,故着黄琉璃瓦。殿脊有香水海,又名华藏世界海,整体呈山形,由水、莲花和一个梵字构成,寓意永恒世界、不生不死。此种殿脊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。大雄殿所供奉的三世佛,即西侧过去世迦叶佛,中间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,东侧是未来世的弥勒佛。这样的组合供奉方式与常见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、本师释迦牟尼佛、东方世界药师佛组合完全不同。佛是智慧之身,法性平等,所表达的合掌皈依仰慈悲,举头见佛生欢喜的精神完全相同。

5、

距离北京城约80公里的房山县南尚乐乡境内,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——石经山和云居寺。由于这里珍藏着有1000多年历史的一万多块石经板,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前往观瞻。1981年11月27日,云居寺保管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著名的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,从原地面拜石下发掘出一方石,内有石函、银函、玉函,函函相套,严密封存。在5号白玉函内,有两粒“赤色,为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,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”。

6、佛舍利的发现非同小可,它使云居寺在佛教界名声大振,而随之而来的,便是对这两颗佛舍利的探究。

7、所谓舍利,其实就是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。有一种说法讲,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,遗体进行火化,摩揭陀国人和释族等八个国家分取了佛舍利,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。那么?佛舍利是怎样来到中国,又到了云居寺?佛舍利的安放为什么没有按照常规埋于塔下?据函盖上的文字和偶然发现的史书记载,玉函中的佛舍利是三粒,而另一粒何在?

8、话题从静琬和尚说起吧。云居寺原来的全称是“西域云居禅林”,由隋唐至明清香火不绝,鼎盛时期寺内僧侣达数百人。隋唐期间,居住在这里静琬和尚为防止经卷毁坏,开始刻造石经,并由寺院的和尚代代相传。一种记载说,隋代(518-600)年间,一个印度僧人来中国,把一部分佛舍利献给了隋文帝杨坚。杨坚笃信佛教,史书记载,他幼年时曾寄养在尼姑智仙家中,13岁上才回家。智仙说杨坚佛性自通,并且预言,杨坚日后定会登基,并重兴佛教。果然,杨坚做了皇帝以后,大兴佛事,仁寿年间,他向全国颁发舍利,并要求各州建塔埋葬,距云居寺不远的弘业寺和智泉寺都得到了佛宝。但云居寺的舍利是否由这两寺而来;无人敢予确定。因为隋文帝所颁舍利一般仅为一粒,而舍利既为一寺之宝,又为皇帝所赐,想来无人会转手于别寺的。

9、也许文帝未将舍利颁发净尽,仁寿四年他归天后,杨广即位,是为炀帝,所剩舍利为杨广所得。据史籍载,杨广虽一反文帝治国之道,但于佛教,笃信依然。会不会是他将舍利赐予静琬的呢?有人推论,静琬与被炀帝尊为老师的智凯同出一师,可能炀帝得知静琬刻经之事后,赐予舍利以为表彰。

10、舍利到静琬手中后,为何没有建塔埋藏而藏于雷音洞内呢?据分析,当年天下纷乱,战事频仍,静琬深怕一旦寺庙被毁,舍利遭劫。因此才将舍利安放于比较隐蔽的雷音洞内。安放时,静琬亲笔题写了函盖上的36个字:“大隋大业十二年,岁次甲子,四月丁已朔,八日甲子,于此函内,安置佛舍利三粒,愿永持永劫。”


参考资料